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的消息引發關注。增發國債后,預計財政赤字率將由3%提高到3.8%左右。
為何中央要在此時增發國債,調高赤字?新增的國債如何使用,又將產生哪些影響?在當前經濟形勢之下,增發國債和調整預算對未來經濟有哪些積極意義?來關注萬億國債增發背后的深意。
增發國債
將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今年以來,我國多地遭遇暴雨、洪澇、臺風等災害,地方災后恢復重建任務較重。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提出“加快恢復重建”“進一步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些重點工作離不開“真金白銀”的保障,這1萬億就用在這里。
資金用途具體包括八項:災后恢復重建、重點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標準農田建設。
全部列為中央財政赤字
由中央還本付息
據財政部介紹,此次增發的1萬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使用,全部列為中央財政赤字,還本付息由中央承擔,不增加地方償還負擔。通俗地講,就是國家借錢給地方花,最后由國家還錢還息。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本次增發的1萬億特別國債是財政政策跨年發力的一個主要表現。之所以選擇此時增發國債,目的是落實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的部署,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是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的重要安排。根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自然災害形勢復雜嚴峻,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82.9億元。疊加今年地方政府債務化解及“三?!眽毫^大,土地收入持續降低,難有余力應對預料之外的自然因素,增發國債確有需求。
而且,增發國債有利于彌補今年以來財政支持基建力度的不足,更好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穩預期作用。進一步提升微觀主體信心,穩定預期。
同時,此次國債將優先支持“十四五”規劃,國務院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復的重點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以及地方重點規劃中明確的項目,把國債資金用在刀刃上。能夠確保項目建設符合實際需求,避免超標準建設、重復建設等問題。
相關部門建立增發國債項目實施工作機制
為了把資金用在刀刃上,本次增發國債資金全部按項目管理,就是要“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已與相關部門建立了增發國債項目實施工作機制,確保新開工項目盡快開工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 一級巡視員 邱天朝:目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我們已經和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形成了增發國債項目實施工作機制。已經達成了一致,馬上就會開展聯合辦公,加強項目的審核工作。
負責人表示,將抓緊組織各地方,依托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梳理報送一批符合投向領域、前期工作成熟、經濟社會效益較好的項目;抓緊組織開展項目篩選審核,盡快選定項目并下達項目清單和安排金額。此外,要加快推進項目實施,會同各行業主管部門指導地方加大項目推進力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 羅國三:實際上我們從9月份就開始布置相關的工作,已經請地方申報了一批項目。經過篩選,有一批項目是基本符合條件,現在地方正在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達到資金到達就能夠開工,能夠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新增國債將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此次國債資金選擇了補短板、惠民生的領域,針對性強、目標明確,并且全部由中央承擔,不增加地方的償還負擔。國債資金將分兩年使用,今年5000億元,結轉明年使用5000億元。這將對災區重建和經濟復蘇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首先,國債資金方向集中在與水利建設相關排水、防洪工程以及農田建設。而且此次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必將直接拉動當地基建投資增長,助力災區重建和經濟復蘇。
其次,增發的國債不增加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客觀上也能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有利于增加地方可支配財政資金,優化地方債務結構,有利于地方政府在今年底、明年初拿出更多財政資源穩增長,進一步鞏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同時,發行分兩年使用的資金安排,為明年新增債務規模留出了充足空間。在加快推進項目實施方面,國家發改委也將會同各行業主管部門,指導地方加大項目推進力度,確保新開工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在建項目能在今明兩年形成較大實物工作量,助力明年一季度實現“開門紅”。
利好政策密集出臺
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財政部、商務部、央行、發改委、證監會等多家部門接連發布促經濟發展的利好政策,包括促消費、支持民營經濟、降稅、降息、降低存量房貸利率、認房不認貸等。前不久發布的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為完成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也表明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的態勢。
而在增發1萬億元國債之后,2023年中央預算也作出相應調整。據了解,2023年中央本級支出不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比年初預算增加5000億元。財政赤字也相應增加,將由38800億元增加到48800億元,預計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加大逆周期資金調節
穩定經濟增長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我國歷史上共三次在年內追加赤字,審批節點均為當年下半年的人大常委會議,在預算調整后都進行了長期建設國債的增發。通過加大逆周期資金調節,都對當時穩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次國務院增發國債和2023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具有鮮明的政策導向性。是落實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等會議精神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中國政府法定債務余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控制在50%左右,低于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也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適當增加政府債務也能保證風險總體可控。
從技術上看,增發政府債務既可以通過增發地方一般債和專項債的方式,也可以通過特別國債方式發行。其中通過增發地方專項債或特別國債的方式均不計入財政赤字率預算,且在操作上更加便利。但此次中央仍然選擇通過提高赤字的方式發行,打破了3%赤字率紅線的傳統預期,通過發行國債更好降低債務成本,更好平衡了當期與長遠的關系。
同時,為促進資金使用精準有效,本次增發國債資金全部按項目管理,發行后將對經濟起到較強拉動作用。
責編:
審核:王樂雙
責編:王樂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