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26日隨神舟十七號飛船上行了“空間蛋白質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項目的實驗單元。該實驗單元包括蛋白質、多肽、核酸、生物材料、藥物等5類29種實驗樣品。
由于得不到高質量的單晶,科研人員很難對很多蛋白質的功能進行深入研究。而空間微重力環境可消除或減弱常重力場下溶液中存在的對流與沉降,為蛋白質結晶生長提供一個更加穩定的環境,有利于生長高質量蛋白質晶體。
空間蛋白質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共包含5項研究內容。其中,高通量蛋白質結晶及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將利用空間微重力環境,設計多種生長條件,獲得大尺寸高質量蛋白質晶體;并通過地面X-射線衍射,得到高分辨率蛋白質分子結構;然后進一步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并用于相關生物技術研究。
納米晶藥物制備及藥理學研究將開展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等環境對藥物結構、藥效和穩定性的影響研究,一方面指導空間安全用藥,另一方面利用空間環境的有益影響研究新晶型藥物和藥物口服劑型。
納米晶骨骼空間制備研究將基于微觀結構分析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仿生骨骼復合材料自組裝過程的分子機制;研發組織相容性與生物活性更接近天然骨的可降解仿生骨骼。
空間顯微觀測蛋白結晶的動力學研究通過對蛋白質空間結晶過程的顯微觀察和調控,并與地面結果相比較,進行蛋白質結晶動力學和形態學研究,建立蛋白質晶體生核與生長動力學理論模型,探索空間環境中晶體生長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規律。
蛋白質晶體空間輻射損傷研究通過晶體對空間輻射損傷固定和放大作用,探究生物分子的易損傷位點,并合成自組裝多肽,對易損傷位點開展有針對性探究;根據輻射損傷模式建立生物分子輻射損傷數據庫,指導空間用藥和地面藥物設計與開發。
此外,空間應用系統隨神舟十七號上行的還有空間站無容器材料科學實驗和高精度時頻系統備附件。后續,神舟飛船與空間站完成交會對接后,航天員會將上述實驗樣品單元等轉運至空間站艙內,按飛行任務規劃陸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
責編:
審核:劉美顯
責編:劉美顯